【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三步走”落实大湾区规划纲要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宣传部、扶贫工作办公室合署)发布时间:2019-03-03浏览次数:50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纵深推进阶段。作为大湾区的“主战场”,32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通报了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并确定广东将按“三步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及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与载体,在新常态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这最大的挑战在“融合”。

  自201771日粤港澳三地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以来,大湾区在“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目前大湾区各方已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照中央部署有力有序推进。广东省里成立了由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金融合作等6个专项小组,强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湾区内珠三角9市也分别建立了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实现了省市联动;粤港澳三地推进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也在加快推进。

  大湾区定位为国际创新高地,目前大湾区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式开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也有了新的进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正在开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151个。广东省同步出台了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等一系列措施。

  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并实现珠澳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也有了长足进步,目前各地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目前广东将企业开办压缩为设立登记、公章刻章、申领发票3个环节,开通“企业开办一窗受理”系统,开办企业全链条办理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

  大湾区金融合作是重中之重,目前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粤澳两地保险业在横琴率先试点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粤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拟定“施工图”与“任务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如何切实落实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大湾区的千年大计,是摆在粤港澳三地共同的课题。

  为此广东将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施工图”和“任务书”:

  为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携手港澳有力有序推进大湾区建设,广东起草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在《实施意见》中广东提出大湾区建设按照“三步走”进行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同时在《实施意见》中,按照大湾区建设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共列出66项重点工作,对标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对未来十多年广东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

  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广东将大湾区建设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分解为9个方面、共100条重点举措。

  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

  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已转向全面铺开,三地提升合作发展水平再一次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人们期待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早日变为现实。

  但不可否认,大湾区建设,希望与挑战并存。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地区第一次融合试验,突破口在哪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各方首先面临着法律制度、便准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各不相同的问题,如何打破体制障碍、创新融合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而这其中每一点进步,既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作出的有益尝试,也是对“一国两制”政策的发展与补充,更是在攻坚期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征程的尝试。

  为此,广东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推动规则相互衔接。着眼于促进大湾区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强三地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粤港澳大湾区志在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大,这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为此广东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合港澳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支持,并在大湾区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广州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为重点,争取开展粤港澳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研成果转化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时空上真正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要的一关。强化跨境基础设施对接,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水平互联互通。积极完善以广深港、广珠澳和跨珠江口通道为主轴的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共同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进一步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运营管理和机制安排,加快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建设,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进一步扩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支撑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应有之意。为此大湾区建设将发挥港澳在对接国际市场方面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广东制造业、能源资源行业与港澳专业服务业“拼船出海”,共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大湾区最终要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上。为此广东将积极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广东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配套政策,广东已先后推出53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达48家。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落户的创业团队达360多个,从业、就业人员接近4000人。目前港澳居民居住证已受理申领量超过9万张。



(转自人民网 责编:胡苇杭、王星)